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发挥服务消费牵头部门作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扩大服务消费,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3月20日,以“AI科技、AI生活”为主题的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展会吸引全球千余家企业参展,全景展示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前沿成果,呈现AI赋能智慧生活的新产品、新方案、新场景。图为当日,工作人员(右)向参观者介绍AI住宅解决方案。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加强政策促进。充分发挥促进服务消费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1+N”政策措施体系,切实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扩大服务消费的实际成效。“1”是指《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家首次就服务消费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N”是指各部门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出台若干政策措施。狠抓政策落实,会同各部门各地方,抓好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地见效,把已出台的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增开银发旅游列车、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落实到位。牵头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细化具体举措,助力有效提振消费。加快政策推出,出台支持家政服务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等政策文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旅游业、超高清、体育赛事经济、中医药健康发展等支持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提出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措施。同时,针对扩大服务消费还需加强的短板弱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抓紧研究新的支持措施,做好政策储备。
增加优质供给。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在抓好公共服务“保基本”前提下,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着力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扩大服务业开放,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将露营、民宿、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扩大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着眼扩大入境消费,推出更多优质入境旅游线路和服务,培育面向国际的教育、医疗、会展等市场。加快对内放开,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丰富平台载体。结合数字化、绿色化、品质化趋势,加强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业态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消费氛围,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更强依托。拓展促消费活动,围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发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优势,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共同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活动,推动形成“排浪式”服务消费热潮。继续办好“中华美食荟”活动,组织开展冰雪消费季,将服务消费贯穿于网络促消费活动。创新消费场景,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等发展。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引导传统购物型商超增加休闲娱乐、文化时尚功能,支持历史文化名城等挖掘传统价值,推进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创新服务消费场景最佳实践案例。
优化消费环境。着眼于让广大老百姓放心、安心、舒心消费,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服务消费监管,推动服务消费可持续发展。引导诚信合规经营,会同相关部门举办“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推动相关部门加强服务质量监测评价能力建设,推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制度,开展服务质量承诺活动,完善家政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跨部门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广告、网络欺诈、泄露信息等行为,畅通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渠道,鼓励社区、商场、景点、平台企业设立消费维权服务站,促进消费纠纷源头解决。
加强支撑保障。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体系建设,夯实服务消费发展基础。完善服务消费标准,健全服务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培育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制修订服务消费相关标准,完善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家居家装、商务服务等领域标准,研制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标准。加强服务领域认证制度建设。提升统计监测水平,推动相关部门优化服务消费市场统计监测方法,健全统计监测制度。加强服务消费数据收集和分析预测,做好服务零售额统计工作。拓展统计监测数据来源,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加大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机构合作力度,全面反映服务消费发展情况。
详见:王文涛文章《多措并举扩大服务消费》
(策划:侯亚景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