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路西侧,绿化带下方,一条约9.2公里的隧道如蛟龙般潜入地下,打通一条地下快速走廊。昨日,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地下东六环”,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时刻。
从通州潞苑北大街出发,自北向南驶入东六环改造段,几分钟后,就看到了东六环隧道入口。长度约9.2公里的东六环隧道,是华北地区最长的城市隧道。
想要缓解拥堵、“缝合”城市,将东六环“藏到”地下,是专家论证后的最佳方案。根据论证,选用长盾构方案入地改造,可节约占地约600亩,减少树木伐移约4.7万棵。
驶入隧道,宽敞明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东六环隧道为双向六车道,每个方向都比老六环路增加了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我们正处于副中心枢纽下方,距离地面七十多米深……”置身东六环隧道最深处,听到建设者的介绍,记者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从进入隧道开始,直至行至最深处前,都没有明显的下坡感觉。更神奇的是,驾驶过程中,记者一行不知不觉穿越通燕高速、京哈铁路、副中心枢纽、北运河……在隧道内“无感”下穿99处风险源。
在疲劳唤醒系统蓝色氛围灯的映衬下,东六环隧道下穿副中心枢纽段显得有些梦幻。“这里是隧道最深处,我们头顶上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副中心交通枢纽。枢纽底部的抗拔桩,也就是枢纽在地下的‘根’,距离隧道管片外沿只有3米!”郭琪告诉记者,同步建设施工的两项工程,谁都不能“扰动”对方丝毫,建设难度极大。
而下穿副中心枢纽,仅是“地下东六环”过关斩将的其中一关。郭琪告诉记者,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
东六环入地隧道与京津公路交会处,通州人熟知的土桥立交已经悄悄“沉”入地下。作为北京首座地下立交,土桥地下立交建设难度极大。
正常来讲,互通立交多是在地上架桥,施工更为简单,对路面影响也最小。地下互通立交,过去多在南方丘陵盆地区域看得见。那么,为何东六环入地工程要大费周折,修建一座复杂的地下立交呢?
“在东六环土桥立交位置,需要将盾构隧道与地面公路进行衔接,而受到隧道深度、盾构井距离土桥太近等因素影响,泥水平衡盾构机不具备‘爬’出地面的条件,只能采用传统的明挖法施工。”郭琪介绍,相比盾构法施工,明挖每宽一米,开挖的土方量都是呈指数增长。
而土桥地下立交因需要修建6条匝道,匝道需要缓缓绕出主线,让车辆“盘”出去,因此该处隧道路基开挖宽度达到140米,比长安街还要宽,相当于在地下挖出了“十车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要先挖出一条条基坑,在里面搭建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形成隧道,最后还得进行回填。
地下车流滚滚,地上却静悄悄——这是“地下东六环”通车后的神奇景象。
不同于常规的道路改造,东六环入地后,地面上原有的东六环主路将建设为高线公园并改造成为慢行系统,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居民散步骑行好去处。
一座更宜居的城市,正在慢慢向我们走来!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