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五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围绕“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主题,从文物普查、考古调查与发掘、长城守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龙扎根边疆11年,先后参与全国第三次、第四次文物普查及多项重大考古项目。他介绍:“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基础,第三次普查中,我们首次将坎儿井纳入文化遗产范畴。”作为坎儿井专项调查队长,他带队走遍吐鲁番,完成1108条坎儿井调查,为后续保护奠定数据基础。在第四次普查中,他主导吐鲁番北部天山区域专项调查,新发现古墓葬、遗址等74处,重现丝路历史脉络。王龙表示:“我们将与全国文博同仁共同绘制更完整的中华文明资源图谱。”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以讲解传递敦煌文化20余年,她说:“樊锦诗先生曾指出‘讲解员素养决定文化遗产价值阐释’,这句话指引我不断探索。”她穿梭于莫高窟735个洞窟间,为游客解读千年文明,“每一次讲解不仅是讲述,更是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她坦言,文化弘扬工作重在挖掘故事、焕活传统,“在莫高精神感召下,我将继续为敦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夏格旺堆深耕高原考古近30年。他回顾早期经历:“我曾设计西藏博物馆馆徽,灵感来自卡若遗址的双体陶罐,那是镇馆之宝。”主持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拔4500米的玛不错遗址发掘时,他感慨:“高原考古虽艰辛,但在国家支持下前景广阔。”未来他将继续投身西藏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
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继承舅舅梅景田的志愿,6年如一日巡查未开放长城段。“每天徒步十多公里监测险情、清理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是我们的日常。”她动情表示:“接过舅舅的接力棒,就要让祖先留下的财富世代传承。”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汉兴专注援外文物保护,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尼泊尔王宫修复项目。他在吴哥王宫遗址完成塔门考古发掘,“我们高标准严控质量,将中国技术理念融入古迹修复。”未来他将继续推动中柬、中尼人文交流,“用专业力量为国际合作添彩”。
这五名文物工作者,有的扎根雪域高原近三十载,以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有的深耕世界文化遗产地二十余年,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与创新弘扬中,让古老遗产焕发出时代活力;有的默默坚守长城保护一线,以朴素的情感和坚守,诠释文物保护的意义;有的长期奋战在文物普查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为摸清文物家底披星戴月;有的投身文物援外工作,让中国智慧走向世界舞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正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以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追求,才让千年文明得以传承。让我们一起自觉守护文化根脉,共同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北京报道 实习生 邱海岩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