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消除信息差成为不少财经大V眼中的一门“好生意”。
黄金至少达到4000美元、比特币凭什么值10万美元……据媒体报道,一群自诩为“信息平权先锋”的财经大V,号称能“打破金融信息壁垒”,给投资者指点迷津。这些大V以499元的年费为门槛,组建付费社群,向投资者提供信息平权炒股。
信息平权付费炒股的说法看似一本正经,其实无非是变相的“非法荐股”,投资者期待的是购买到有价值的内部决策信息,但财经大V们看中的却是投资者的钱袋子。
信息平权类账号玩的花样大同小异,要么直接搬运海外研究报告,要么结合国内外研究报告洗稿重新组合,更有甚者会引用一些来历不明的小作文,看似专业,实则套路满满。
它们大肆鼓吹所谓的信息差,放大信息不对称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制造投资者的焦虑情绪,看似是在为投资者解决问题,实则早已抛出了一根长长的钓鱼线,只待“愿者上钩”。
从合规角度而言,这些号称信息平权的财经大V们可能触碰了多条红线。一方面,未经允许私自搬运、引用研究报告并用作商业目的,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属于特许经营,未经证监会批准而提供上述服务,则可能构成非法荐股。这些账号主体基本上不具备相关资质,它们通过贩卖资本市场及个股相关信息获利的行为,也可能涉嫌非法荐股。
消除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是个伪命题。在任何资本市场里,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信息差不可避免。机构投资者能更全面地接触到行业数据,拥有行业内高水平的行业分析师,通过深度调研可以系统性地作出投资决策,这些是形成信息差的客观因素,并非几百元的年费会员就能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
依靠贩卖研报实现信息平权本质更是忽悠投资者。部分研报本身不设权限,投资者本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免费获取全文,没必要多花一分冤枉钱。
对于一些设定了权限的研报,其主要客户群体则可能是机构投资者或者特定目标客户,而这类研究报告也是信息平权类账号力推的卖点。但实际上,这类研究报告并不是投资股市的必胜法宝,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它们也只是众多参考维度中的一项。投资者试图通过某一份或者几份研报就找到股市的财富密码并不现实。
为了彰显其商业价值,信息平权类账号推送的内容多数围绕市场热点,分析解读真真假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可能掺杂一些虚假小作文。这可能加剧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在操作上追涨杀跌,反而加剧亏损。
事实上,研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资本市场瞬息万变,过时的研报可能对投资决策造成干扰,适得其反。
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十分完善,能够保证对中小投资者的信息相对公平。通过日常的公司公告、定期报告解读,以及与上市公司互动平台、公开联系电话的沟通交流,完全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决策所需,没必要白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