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地控股(600606.SH)因信息披露违规问题,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焦点。4月21日,上海证监局对绿地控股及其时任董事长张玉良等三名高管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直指公司2022年至2023年期间未按规定披露相关诉讼事项,引发市场对其内部治理和合规性的质疑。
违规细节披露:诉讼披露未达信披标准
根据上海证监局发布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绿地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涉及的诉讼事项累计金额已达到应当披露的标准,但公司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在2022年和2023年的年度报告中未如实、完整披露相关情况。
监管指出,上述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相关规定,决定对绿地控股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并要求其30日内提交整改报告。同时,时任董事长张玉良、时任董事会秘书王晓东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时任董事、执行总裁张蕴对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三人被出具警示函。
此次被警示的高管中,张玉良作为公司核心人物,2024年以来多次被限制高消费。企查查信息显示,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与齐鲁中泰物业有限公司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中,因未在指定期间履行给付义务,法院对公司及法人张玉良限制高消费,此案的涉案金额高达近3000万元。有投资者指出,高管层现负面事件,会进一步削弱投资者信心,负面事件叠加业绩低迷,股价或将持续探底。
财务压力与诉讼缠身,多重风险不断叠加
在信披违规事件引发市场关注的背后,绿地控股的业绩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深陷持续亏损的泥沼。2023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95.56亿元,根据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2024年绿地控股的归母净利润亏损额度进一步扩大,预计亏损110亿至130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92亿至112亿元。
亏损主因包括房地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增加、行业结转规模和毛利率下滑、项目例子资本化减少等。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仅2.1亿元,同比暴跌91.97%。
除了亏损问题,绿地控股更突出的问题是债务高企。截至2024年6月底,有息负债达2210亿元,其中6个月内到期债务816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仅284亿元,缺口巨大。逾期债务68.84亿元,包括67.4亿元银行贷款,债务违约风险陡增。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86.62%。
公开数据显示,绿地控股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86%以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82.97%。尽管公司称流动性状况相对稳定,使负债率较年初微降1.22个百分点,但在行业下行期流动性压力较大,高杠杆模式下与信用评级承压。
此外,近年来,绿地控股诉讼缠身。截至目前,上市主体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累计达146件,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由上市主体控股95%)作为被告的涉诉案件785件,涵盖买卖合同纠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
二级市场上,绿地控股股价长期低迷。截至4月22日收盘,股价报1.84元/股,较2015年历史高点跌去81.85%,总市值仅余258.60亿元。

记者:刘瑾阳 编辑:吕冰 校对:汤琪